翻开中国历史贝盈网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展开剩余99%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贝盈网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贝盈网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编辑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ou.4z.baxap.cn/65838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ou.4z.baxap.cn/63934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ou.4z.baxap.cn/61544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ou.4z.baxap.cn/60665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ou.4z.baxap.cn/57841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翻开中国历史,有个姓氏曾显赫一时,权倾朝野——这就是司马家族。
从三国乱世中崛起,建立了晋朝,先后出了15位皇帝,统治了中国长达155年。
可谁能想到,如此显赫的皇族后来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,子孙纷纷改姓避祸,如今全国仅存3万多人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皇族遭此厄运?
洛水誓言三国后期,司马懿本是魏国的重臣,他沉默寡言,善于隐忍,被曹操和曹丕器重。可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,心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。
司马懿的机会在魏帝曹睿去世后到来。当时掌权的是曹爽,他与年幼的魏帝曹芳一起把持朝政,而司马懿则被排挤在外。
曹爽骄傲自满,经常带着朝臣外出游玩,对司马懿这个老臣不屑一顾,甚至当众羞辱他。
司马懿表面装病在家,实则暗中联络军中旧部,等待时机。
公元249年正月,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,留下洛阳城防空虚。司马懿见时机成熟,突然"病愈",率兵占领了洛阳城,控制了朝政大权。
消息传到高平陵,曹爽惊慌失措。此时的他虽然带着禁军,还握有大司马的印信,完全有能力召集地方兵马反攻洛阳。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司马懿派人送信给他,提出了一个“诱人”的条件。
司马懿在信中写道:"我只是想参与朝政,不会伤害你们。若你放下兵权回城,我以洛水为誓,保证你官职不变,家人平安。"
“洛水之誓”在当时意义非凡。早在东汉时期,刘秀就曾以洛水为誓,承诺不杀投降的朱鲔,并且真的信守承诺,重用朱鲔直到他善终。
这个故事传为佳话,洛水之誓也成为当时最神圣的誓言之一。
曹爽听说司马懿以“洛水起誓”,犹豫再三,最终相信了这个诺言。他解除武装,带着弟弟和亲信回到洛阳。
然而,等待他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宽恕,而是无情的屠刀。回城当天,司马懿就以谋反罪逮捕了曹爽一家,没出三日,全家就被处死,无一幸免。
司马懿的这一行为,不仅背信弃义,更是玷污了“洛水之誓”的神圣性。
从此以后,“洛水之誓”再也不被人重视,成为一个贬义词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一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他们迈向篡权之路的第一步。
皇帝当街被砍你能想象一位堂堂的天子,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吗?这事放在今天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,但在公元260年,这种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。
当时的魏国已被司马家族控制,年轻的魏元帝曹髦不过是个傀儡皇帝。
这位生在帝王家的曹髦骨子里却有着不服输的血性,整天琢磨着怎么摆脱司马家的控制。他暗中联络宫中的忠臣,密谋刺杀当时掌权的司马昭。
计划本来天衣无缝,可惜事情败露。司马昭得知后大怒,派兵包围了皇宫。
曹髦得知后急中生智,想出了一招:以皇帝身份直接出宫,亲自前往司马昭府邸问罪。
他想赌的是,司马昭不敢当众对皇帝不敬,而民众看到皇帝亲自出马,说不定会站在自己这边。
那天,曹髦身着龙袍,带着几十名侍卫就冲出皇宫,场面十分壮观。
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确实让司马昭的人乱了阵脚。眼看皇帝就要冲到司马府,司马昭急忙指使心腹贾充处理。
贾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,但他知道如果让皇帝成功到达司马府,事情就难收场了。他对身边的武士成济说:"你知道该怎么办!"成济会意,带着几名士兵拦住了曹髦的去路。
曹髦大怒,喝道:"我乃天子,汝等竟敢拦朕去路?"成济却不为所动,在众目睽睽之下,直接拔刀刺向皇帝。鲜血顿时染红了龙袍,一代天子竟然在大街上被乱刀砍死。
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,也震惊了全国。皇帝在街头被杀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
更讽刺的是,事后司马昭为摆脱责任,竟将成济处死,声称是成济擅自行动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不过是司马家族篡位前的一场政治谋杀。
皇权的威严从此被彻底摧毁,司马家族的野心也昭然若揭。这件事成为司马氏家族四大亏心事中最令人发指的一件,也为他们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。
八王之乱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,到了孙子司马炎手里可算是坐稳了。
公元265年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,建立晋朝,史称“西晋”。这标志着司马家族从幕后走到台前,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。
一开始,司马炎还算勤政,很快统一了三国。但成功来得太容易,反而让司马炎失去了进取心。
他开始沉迷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,建造豪华宫殿,搜罗天下美女。朝政逐渐被他交给亲信和宗室王爷们处理。
西晋的制度有个致命问题:分封制度过于泛滥。
司马炎为笼络人心,大肆封王,特别是给自己的兄弟子侄们分封了大片土地,这些王爷们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。
等到司马炎驾崩,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,这些强大的王爷们就成了定时炸弹。
司马衷是个有名的傻子,据史书记载他"衣不能自穿,食不能自取",完全无法处理国家事务。朝政被皇后贾南风和大臣杨骏把持,引起了宗室王爷们的不满。
公元291年,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联合东海王司马越发动政变,杀死杨骏,囚禁贾南风。
这本来是为了"清君侧",没想到却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内战,史称"八王之乱"。
参与这场混战的王爷包括齐王司马冏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、长沙王司马乂、东海王司马越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攸等。
这些王爷们为了争夺皇权,不惜兵戎相见,轮番上演夺权大戏。
最可笑的是,他们每次发动政变都打着"清君侧"的旗号,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。
而傻皇帝司马衷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不过是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。他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,又如何保护国家?
“八王之乱”持续了十几年,导致中原军力损耗殆尽。
司马家族的这些王爷们,本应守护江山社稷,却为了一己私利把国家拖入战乱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三桩“亏心事”,也为后来的“五胡乱华”埋下祸根。
外族攻击,自家内斗西晋末年,中原大地迎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。
由于“八王之乱”导致中原军力凋零,加上连年饥荒,社会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北方的少数民族看准时机,开始大举南下入侵。
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族群,史称"五胡"。他们原本臣服于晋朝,但看到晋朝内部的混乱,便纷纷揭竿而起。
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首领刘渊,他建立了汉国(后改为前赵),公开与晋朝对抗。
面对外族入侵,西晋朝廷竟然无力应对。更可悲的是,即使在这种危急关头,司马家族内部仍在为权力而争斗不休。
朝廷上的大臣们各自为营,互相拆台,导致军事调度混乱,无法形成有效抵抗。
公元311年,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兵攻破洛阳,西晋皇帝司马炽被俘,随后被羞辱致死。
洛阳城被烧成一片废墟,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,数万人被屠杀。两年后,长安城也陷落,西晋灭亡。
司马家族的残余力量在司马睿的带领下逃往南方,依靠长江天险,在建康(今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但此时的中原已经沦陷,汉族人口从东汉末年的3000多万锐减至400万左右,几乎面临灭族的危险。无数汉人被杀或沦为奴隶,汉族文化受到空前冲击。
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,就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削弱了国家的防御能力。
他们明明看到外敌虎视眈眈,却仍然沉迷于宫廷争斗,置国家安危于不顾。这是司马家族的第四桩“亏心事”,也是最不可饶恕的一件。
东晋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,最终在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取代。
东晋灭亡后,全国上下对司马家族积怨已久,开始了大规模的清算。司马家族的后人遭到追杀,为了活命,只能四处逃亡,改姓换名。
有的改姓"司徒"、"马"、"王"等,有的甚至逃到偏远山区隐姓埋名。
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全国姓司马的人口只有约3万人,远低于其他皇族后裔如刘、李、赵等姓氏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司马家族,从背信弃义的洛水之誓,到街头弑君的大逆不道,再到内斗不止导致五胡乱华,这些“亏心事”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司马氏后人喘不过气。
即使拥有过15位皇帝的辉煌,也抵不过失德带来的千古骂名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说的"善恶终有报"吧!
发布于:山西省佳成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